{$cfg_webname}
主页 > 论文材料 > 开题报告 >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开题报告

编辑:admin123  来源:56doc.com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开题报告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微博的出现,引领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在微时代中,微博,微信这些通信媒体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构成了众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同时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困难,一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微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20亿人,占网民规模的90.1%,其中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1.10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教育,1.52亿网民使用网络医疗,9664万人使用网络预约出租车,网络预约专车人数已达2165万。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已经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 ]网络直播这一新业态在近半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其中,真人聊天秀直播和游戏直播在资本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网民使用这两类直播的比例分别为19.2%和16.5%,体育赛事直播和演唱会直播等形态也处于快速成长期。随着有关部门对直播市场做出规范,未来直播市场有望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微时代的到来,带动了大众的踊跃参与,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各类手机应用APP的出现,大众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已经远远超过个人PC,从微博,微信的发展,到现在的映客,一直播等直播软件,真正迎来了“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是网红”的崭新格局,这些平台的出现,在为人们抒发感情,展现自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两面性的,微媒介尚处于发展之中,还不完善,如果不加以严谨规范,就会出现不好的现象。
处于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也存在着利弊,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着重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相关的理论阐述,寻找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良好对策。       
目录
1 绪论    1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1.1选题背景    1
1.1.2选题意义    3
1.2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    4
1.3本文的特色及可能的创新    4
1.4研究方法    5
2 国内外现状研究    6
2.1 国内现状研究    6
2.1.1国内微时代的研究    6
2.1.2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相关研究    7
2.2 国外研究    9
2.2.1国外微时代的研究    9
2.2.2国外话语权的相关研究    10
3论文框架    12
4时间安排    14
参考文献    15
1 绪论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计算机以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已经呈现出了惊人的速度,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遍运用,引领人们进入到了一个更加便捷、自由的时代——微时代。我国一直是一个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教育的国家,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中,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微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既是机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当代的研究者应该立足于微时代这个潮流,树立微观念,拓宽微思路,探索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的新路径。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微博的出现,引领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在微时代中,微博,微信这些通信媒体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构成了众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同时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困难,一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微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20亿人,占网民规模的90.1%,其中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1.10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教育,1.52亿网民使用网络医疗,9664万人使用网络预约出租车,网络预约专车人数已达2165万。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已经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 ]网络直播这一新业态在近半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其中,真人聊天秀直播和游戏直播在资本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网民使用这两类直播的比例分别为19.2%和16.5%,体育赛事直播和演唱会直播等形态也处于快速成长期。随着有关部门对直播市场做出规范,未来直播市场有望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微时代的到来,带动了大众的踊跃参与,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各类手机应用APP的出现,大众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已经远远超过个人PC,从微博,微信的发展,到现在的映客,一直播等直播软件,真正迎来了“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是网红”的崭新格局,这些平台的出现,在为人们抒发感情,展现自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两面性的,微媒介尚处于发展之中,还不完善,如果不加以严谨规范,就会出现不好的现象。
处于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也存在着利弊,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着重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相关的理论阐述,寻找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良好对策。
1.1.2选题意义
微时代作为当今所处的潮流,其发展关系到我们的每一个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不单单关系着我们的大学生群体,也关系着高校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是紧密联系着的。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其思想教育课的实践性与创新性是极其重要的,因此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者应该把握时代的主题,树立新的意识,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不能用一尘不变的眼光来对待高校的教育。在微时代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的话语权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理论意义:话语权的问题一直深受着大家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问题更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针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一直有所关注,微博,微信的出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达话语权利的平台,教育者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研究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教育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实践意义:研究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就是为了解决如何通过微博等微媒体来更好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多种表现形态,根据载体的物质样态来分类,分为语言载体与行动载体。根据历史发展来分类,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 ]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研究,正确利用其微平台,为更好的发展话语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
在对微时代的概念以及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前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探索出微时代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策略。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的现状研究、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等。
第二部分:相关概念概述。在对微时代的涵义与特征进行介绍后,体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所发挥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要分析当前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微时代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策略,以便能更好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1.3本文的特色及可能的创新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内容:本文立足于微时代这一时代背景,通过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进行结合,其选题形式较为新颖,试图从微时代这一全新的视角去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新路径,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以便更好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辩证分析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征变化,面临的困境,原因分析及提升路径选择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阐述。在研究观念的客观性、研究方法选择的进步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
1.4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在对微信、微博、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收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借鉴相关的观点与理论展开对本文的研究。
2.辩证分析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好有坏的,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在本文的研究中,始终坚持着利弊共存的态度,全面分析了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状。
3.理论联系实际法
本课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进行探究。从所处的微时代的背景为研究视角,进一步了解了微时代的涵义、特征,并探索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相关的结合点。

2 国内外现状研究
2.1 国内现状研究
2.1.1国内微时代的研究
微时代作为新起的时代,尚且还处于发展之中,在我国,微博的兴起,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微时代”,微博自2010年起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人们了解讯息的重要平台,一些高校也相继开启了自己的官方微博,随时发布院方消息,能让师生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大小事。
国内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伴随着高校官方微博的崛起而兴起,从单纯的交流工具,发展成为了“微博招生”、“微店创业”、“微课共享”等多功能的综合体系。[ ]综观现有的文献资料,大致可将“微时代”按年代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是微时代的起始年。自微博诞生以来,国内学者渐渐意识到了微时代的来临,开始研究微时代。作为资深媒体人的栾轶玫在《视听界》发表了《“微时代”——从日本的手机小说谈起》的文章,文章中指,新媒体逐渐出现了一个重要特质,内容生产上是“微创作”,内容消费上是“微支付”,内容体验上是“微阅读”,即媒介生产与媒介消费都进入了“微时代”。[ ]
第二阶段:2010-2012年,微时代的渗透阶段。这一时期是微事物开始走进高校校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新媒体进行新视角的结合。2010 年是微博元年,这一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刊出了以《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之道》为题的专题合刊,其中对微时代进行了专题讨论,提出微时代主要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 ]2010年也是以“壹基金”为代表的“微公益”元年。2010年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中之发表的《微公益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中指出,“微公益”更佳适合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公益参与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微”公益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能有效地推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微时代的浸入阶段。随着微博的受关注程度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相继开通了自己官方院校的微博,很多学者开始转向微博等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2014年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的张明明发表的《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中提到,微信作为最新的手机传播媒介,以星星之火的速度被大学生熟悉并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
微作为这一时代的代名词,涉及到诸多的社会领域,高校是新生事物的发源地,微作为新生的事物,适合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生存。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将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研究逐渐渗透,在不断的发展中,提出新方法,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1.2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相关研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运用话语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话语权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对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诠释内涵。过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尚且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邱仁富在其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地位、分类、来源及话语权的主体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言说权、说服权、批判权和引领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话语权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言说权是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表达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念、阐述自身价值立场、信仰等。[ ]叶德明在其文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论》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内的话语权主要表现为制度性话语权、感召性话语权和个体性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的话语权对受教者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霸权。在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话语霸权的形式,因此,这也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陈飞在其文章《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霸权》中对话语霸权的内涵、现象、产生的根源做出了详尽的解读。在他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凭借其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的优势,在教育过程中把握主导权,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运用,受教者话语表达的缺失,引发了话语霸权现象的产生。话语霸权破坏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合理分配与平衡,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率。[ ]侯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话语权》中认为:思想教育过程中的话语霸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话语权威的异化,是教育者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以自己为主导,单向、被动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忽视了受教者的话语表达权,教育者与受教者直接的民主、平等的对话权。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话语霸权问题,提出构建“交往话语权”,既指教育者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也指受教育者的民主话语权。[ ]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究。在对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中,王晓宏,魏荣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策略探析》的文章中指出: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出现了转移和重新分配,掌握在少数教育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垄断被打破,博客、论坛等为受教育者话语权的表达提供了实践平台。网络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在对其所面临的困境中,一些学者也有其见解。杨建义在其文章《论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中指出: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话语地位、传播形式和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已发生改变,话语传递由传统的单向、被动向双向、多向转变;话语表达由单一、平面走向多元、立体;话语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思政政治教育只有重视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面对的新挑战,才能增加说服力和有效性。[ ]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了一定的研究,对本文的研究也是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也发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是处在小范围内的研究,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并且对于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究更是相对欠缺,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国外研究
2.2.1国外微时代的研究
如果说微博的出现引领我国进入了微时代,那么Twitter的出现就是微博的鼻祖。Twitter诞生于2006年,是利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社交网络和微博客服务性质的网站。西班牙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认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就已经是全球化的核心动力,尤其进入8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的相结合,构造了一个全方位拓展的全球社会下的网络新社会。它以自身的普遍性迅速拓展到全世界,给所有人的生活带来了强大的冲击。[ ]
以微为特征的新媒体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但是在西方国家,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明确观念,也没有相关的课程或专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它其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文中对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做出很多论述。他认为,学校是青年的锻炼场所,所有美好的品德都应该培植到青年身上。[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也先后提出“大众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等概念。此外,西方国家多采用一些分级管理的上网模式,很好的杜绝了一些不良信息传递给未成年人,保障了未成年人上网的安全性。
通过整理发现,在国外,微博更多的被运用于商业,专门针对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究相关甚少,随着近几年来的国外校园暴力事件的增加,国外的学者也开始对于利用Twitter的商业价值中获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增强其实效性。
2.2.2国外话语权的相关研究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设置这一环节。西方国家多是以渗透的方式进行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讲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其进行独立思考。
西方国家会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工具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作为一个法制国家,则通过制度相关的法律,加强对大众传媒和新闻机构、新闻传播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积极、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社会舆论环境。此外,新加坡还将进口电影分为不同的等级,严格规定级的电影不能在居民去放映。如果岁以下的青少年观看级的外国影片,电影院就会受到惩罚,罚金高达万元,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在西方的学者中,也有对话语权的研究。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赋予话语新的意义,他认为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提出了权力话语理论,话语和权力的关系问题始终贯穿于福柯的著作之中,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话语、知识、权力的关系中,福柯之前的大部分理论把“话语”看成知识传播者的产品与交流工具。通过分析话语的结构,理解人类通过言语传达的意义。[ ]同时,福柯也指出话语、知识和权力之间隐藏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他进一步指出,“话语”的一个功能是“赋予权力”。话语本身也蕴含着权力,体现权力关系,也就是话语权的表现。[ ]
西方学者研究的话语权的相关理论,为本文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借鉴,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视角,借鉴这些西方的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占建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话语权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8).
[2]乔文娟.浅析微博时代公众话语权的提升[J].传媒e时代,2011(01).
[3]闻培培.浅析微博的媒体话语权构建方式[J].新兴传媒,今传媒,2011(09).
[4]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5]吴小英.微时代视域中高校网络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04).
[6]王倩.“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
[7]乐洁.浅析“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春岁月,2013(02).
[8]王瑄.微博时代公民话语权发展的喜与忧[J].商业文化,2011(05).
[9]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93-97.
[10]宋元林,唐佳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类型及其优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36.
[11]张翼.基于微博平台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11,(79).
[12]孟慧,胡浪.试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J].青春岁月,2011,(16).
[13]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61.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郑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4]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76-78.
[15]王荃.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91-92.
[1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
[17][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1999年.
[18]迈克尔.布雷克.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90:45
[19]洛克.政府论[M].第1版.商务印图书馆,1964年.
[20][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3月第1版.
[21]费迪南德.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第二版.商务印书馆,1982年.
[22]诺曼.菲尔克拉夫.话语和社会变迁[M].第一版.社会科学,2003年.
[23]冯.戴伊克.话语.心理.社会[M].第1版.中华书局,1993年.
[24]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话语和社会心理学[M].第1版.华夏出版社,2006年.
[25]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M]. 第2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
[26]曼妞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M].第3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27]夸美妞斯.大教学论[M].第1版.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