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_webname}
主页 > 论文材料 > 开题报告 >

自定中心振动筛设计开题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56doc.com

一、    选题的依据:
筛分作业是煤炭加工的重要环节,它广泛地应用于筛选厂和选煤厂,对煤炭进行粒度分级、脱水、脱泥、脱介。就煤炭加工而言,筛分技术和分选技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生产的原煤一半以上是动力用煤,不同用户对动力用煤的粒度要求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化工,发电等部门,对煤炭粒度要求很严格,如果超过规定限度,不但影响这些部门的正常生产,还会造成不小的浪费。例如在煤炭气化的过程中,若使用粉煤含量过高的块煤,不仅影响炉内气流畅通,降低造气量,严重时还导致气化炉填塞;机车和船舶由于锅炉通风强,烟简短,如燃用含有较多粉煤的块煤时,粉煤不仅燃烧不完全而且还随着烟气飞走,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型火力发电厂,绝大部分使用粉煤锅炉,若供应原煤和块煤,显然是不经济的。总之,将原煤筛选成多种粒度的产品,对路供应给各类用户,对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是十分重要的。
筛分可以为其他选煤方案创造条件。目前的各种选煤方法和分选设备往往都受到粒度的限制,不同的选煤方法都有一定的入料限制,过粗的大块不能分选,而粒度过细也很难回收。在选煤厂主要是将原煤分成块煤和末煤两种粒级,分别进行跳汰选煤和重介选煤。重介选煤对入料中的煤泥含量很敏感,它直接影响到介质系统的正常工作和重介分选的效果。通过分选去除细泥,减少煤泥对介质系统的污染,以及高晖泥对精煤产品的污染;也可使跳汰机洗水粘度降低,有利于细粒煤的分选,从而提高分选效果。
    在动力煤选煤厂中,通常将小于6mm的干粒粉煤给发电厂或者其它用户,而大于6mm的没选入跳汰机分选,这也是依靠筛分作用来完成的。
总之,在选煤加工过程中,筛分作业不仅关系着动力煤产品对路供应,关系着动力煤,炼焦煤洗选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
二、    国内外研究概括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行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振动筛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同时对振动筛的各项性能都有了新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振动筛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和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相继研制出DYS大型圆振动筛、YA型圆振动筛、ZKX系列直线筛和SZZ型自定心振动筛等。
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振动筛的研制越发重视。目前,振动筛的发展已经朝着大型化、智能化、高效集中、使用寿命长方向发展。世界上振动机械产品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主要有德国的SCHENCK公司、美国的ALIS-CHALMERS公司、日本的HITACHI公司等,他们生产的产品代表了世界范围内振动筛发展的主流趋势。而在国内,只有太行公司、鞍山矿山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等少数几家企业开始大型振动机械的研制、开发与生产。但基于振动机械的工业环境复杂、条件恶劣、生产企业小,再加上我国振动机械工业起步较晚,我国产品与国外产品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振动筛技术要会不断进步,逐步缩短与国外先进的差距。目前,河南新乡众多厂家生产的SZZ系列自定心振动筛,产品标准为QJ/AKJ02.08-89自定中心振动筛和QJ/AKJ02.09-89自定中心振动筛,已具有相当先进水平。
三、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本次设计的主要部件是单轴性振动的激振器。激振器的轴参与振动,结构简单、容易制造。设计为自定中心,皮带轮偏心,在工作过程中不参与振动,大大的延长皮带的使用寿命,工作也较稳定。设计内容还包括筛箱的设计,轴以及轴承的选择和强度的校核。振动筛及零部件材料的选用和加工方法等。
研究的方法主要以理论计算为主,部分部件采用筛分设备的实践经验,用比较法进行设计和简单的计算。
四、    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目标:
 主要参数
   清筛进程 200m/h
   中等粒度石碴占总量 50%
   污土占总量 25%
   每米道床石碴体积 1.5m3
      石碴的紧方容量  2.0 t/m3
按以上要求完成振动筛设计。
主要特色:
  具有结构可靠、激振力强、筛分效率高、振动噪音小、坚固耐用、维修方便、使用安全等特点。
工作进度:
1. 收集资料、外文资料翻译、开题报告            (第1周—第2周)
2. 总体方案设计                                (第3周—第4周)
3. 参数确定及设计计算                          (第5周—第7周)
4. 振动筛装配图设计及零部件图设计             (第8周—第15周)
5. 毕业设计论文                                (第16周—第17周)


五、    参考文献:
[1] 璞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成大先主编.机械设计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闻邦椿,刘树英编著. 机械振动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5] Ye Zhonghe, Lan Zhaohui. 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1.7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