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_webname}
主页 > 管理学 > 市场营销 >

我国农村居民节能消费意识研究

来源:56doc.com  资料编号:5D4356 资料等级:★★★★★ %E8%B5%84%E6%96%99%E7%BC%96%E5%8F%B7%EF%BC%9A5D4356
资料以网页介绍的为准,下载后不会有水印.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帮助
资料介绍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自2003年由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来后,已逐渐成为缓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1]矛盾的重要途径 。我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节约能源工作,制定了各种节能法规和办法,但是在这期间由我国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各种节能法规政策针对的主要对象为能耗高的重点企业领域,极少针对居民节能,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节能,对于占人口总数2∕3的农村人口来说,其节能潜力是无比巨大的。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一2010年)规划纲要》[2]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如果要想实现这个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仅仅依靠我国重点企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每一个居民积极行动起来,从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做起。提高农村居民的节能意识,关系到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我国人口13多亿,其中9亿多是农村居民,构建节约型社会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和设备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思想和观念的问题,需要居民节能意识的全面提高[3-4]。充分认识到提高居民节能意识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广泛动员农村居民节能,把节能变成居民的自觉行动。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节能意识研究


目  录      14000字
摘要………………………………………………………………………………………1
关键词……………………………………………………………………………………1
一、绪论…………………………………………………………………………………1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研究的目的……………………………………………………………………1
     2.研究的意义……………………………………………………………………1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2
(一)居民节能行为的定义和分类…………………………………………………2
1.居民节能行为的定义…………………………………………………………2
2.居民节能行为的分类…………………………………………………………2
(二)国外研究情况…………………………………………………………………3
(三)国内研究情况…………………………………………………………………3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4
   1.研究的方法……………………………………………………………………4
2.研究的思路……………………………………………………………………5
三、我国农村居民节能意识现状和影响因素…………………………………………5
(一)农村能源的基本概念…………………………………………………………5
(二)我国农村居民能源消耗现状…………………………………………………5
    1.增长迅速的能源消费量………………………………………………………6
    2.能源的消费以燃煤为主………………………………………………………6
(三)我国农村居民节能意识的现状………………………………………………6
1.我国农村居民能源消耗总量现状……………………………………………6
2.我国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分析……………………………………………7
3.农村居民不同年龄和学历间节能意识情况…………………………………8
四、我国农村居民节能意识薄弱的影响因素…………………………………………12
(一)我国农村居民自身对节能产品认识薄弱……………………………………12
(二)我国农村居民对节能意识认识薄弱…………………………………………12
(三)观念不正确,节能政策宣传不到位…………………………………………13
五、提高我国农村居民节能意识的措施………………………………………………13
(一)提高农村居民对节能产品的认识……………………………………………13
(二)提高农村居民的节能意识……………………………………………………14
(三)加强观念转变,落实节能政策………………………………………………14
六、结论…………………………………………………………………………………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附录………………………………………………………………………………………17
A 调查问卷………………………………………………………………………………18

推荐资料